高效地理課堂中學生自主學習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
[2014-04-07] 作者: 來源: 點擊:20257

一、問題的提出

1.學生發(fā)展的需求:前蘇聯(lián)心理學家卡普捷列夫說:自主之所以重要,首先不是它在生活中有用,而是它符合創(chuàng)造性的自我發(fā)展。離開自主,人就不可能獲得發(fā)展”。而高中生渴望發(fā)展,有主動學習的需求和欲望,我所任教的學校是天津市首批重點示范校之一,通過開學一個月的觀察和問卷調查發(fā)現(xiàn):大多數(shù)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,可以說有熱情、有想學習的動機但不知如何學,缺乏正確的學習方式。

2.課程改革的需求:《高中課程標準》指出:注重對地理問題的探索。倡導自主學習、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,開展地理觀測、地理實驗、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。新《課程標準》的頒布實施,標志著這次課程改革的目的,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,變他主學習為自主學習,變接受學習為探究學習,變個體學習為合作學習。三個轉變中,最重要的途徑是努力實現(xiàn)“變他主學習為自主學習”。只有當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,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。

3.國家教育發(fā)展的需求: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(fā)展規(guī)劃綱要》對于高中教育明確指出: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,高中階段教育是學生個性形成、自主發(fā)展的關鍵時期,對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(yǎng)創(chuàng)新人才具有特殊意義。注重培養(yǎng)學生自主學習、自強自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,克服應試教育傾向。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。深入推進課程改革,全面落實課程方案。

4.教師的需求:由于受傳統(tǒng)教育觀念的束縛,教師單純追求教學任務,忽視學生心理需求,并且教學工作還存在著弊端,以教師教為中心,課堂上進行“滿堂灌”、教師“講授欲”極強,重教法,輕學法,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和個性發(fā)展的需要,在課堂上,師生做了很多“無效的勞動”,教師逐漸失去職業(yè)幸福感,出現(xiàn)職業(yè)倦怠,抑制了教師的專業(yè)成長。

針對以上原因,要求我們的地理課堂要圍繞新課程,結合實際問題進行課堂模式的轉變,尤其是如何提高課堂效率,最大化地發(fā)揮學生的自主性、主動性成為目前課堂改革的當務之急。

 

 

二、概念的界定
    1.高效課堂

高效課堂是通過課堂教師的教學手段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前提,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學習效益和效率的課堂,最大化體現(xiàn)它的“有效性”,相對于“低效”、“無效”而言。

2.自主學習

我國學者一般認為,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學習,是與他主學習相對立的一種學習方式。我國學者龐維國將自主學習概括為:建立在自我意識發(fā)展基礎上的“能學”;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“想學”;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“會學”;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“堅持學”。

鑒于對自主學習的以上理解,本論文中“自主學習”是指,學生在教師指導下,自覺、主動、策略、持久、可自我調控的學習。

通過問卷調查發(fā)現(xiàn)存在如下問題:

1.學生有坐享其成的心理,主動性不強

在課堂中大多數(shù)學生缺乏獨立思考、合作探究的意識,缺乏積極主動參與的精神,當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時,學生往往把這一時刻當成放松的時間,左顧右盼,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問題上。例如當我提出結合生活實踐和圖示信息,試總結晝長的計算公式時,一部分學生或趴著、或閉上眼休息,或坐在旁邊聽別人說、看別人做,最后做個無功之臣,坐享他人之成。這些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參與度不高,他們的聽、說、思維能力就得不到提高,也影響了自主學習的效果,最后,不得不由老師來按照原來的教學方法進行灌輸。更體現(xiàn)不出高效性了。

2.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和自主學習的方法

在傳統(tǒng)教育形式的影響下,教師已習慣于老師“滿堂灌”,學生“滿堂聽”的教與學的方式,學習成為單純的傳承知識而疏遠探索研究。即使教師已調整授課方式,預設本節(jié)課通過導入----自主學習----交流----展示----反饋----總結等環(huán)節(jié),但有的學生不愿意獨立思考探究,沒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主張,在學習中提不出問題,經常處于無問題狀態(tài),只有被動地接受;有的學生不會選擇學習目標和方法,或者簡單仿效同學的做法,有的學生在合作交流討論時,沒有主見,人云亦云,或者對發(fā)言不感興趣,在研究問題時,不知道究竟要研究什么,如何下手。

3.部分學生對地理課不感興趣

學生上課缺乏激情,上課無精打采,學生很少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,學生很少根據(jù)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計劃和規(guī)定自己的學習時間。學生因此缺乏學習的主動性、積極性和創(chuàng)造性。

4.教師原因

高效課堂,對老師提出了更高要求,要求老師掌控課堂,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高更強。導學案的設置成為了高效教學的保證,但由于導學案設計比較模式化,教師設計的問題不夠明確等原因導致學生自主學習出現(xiàn)困難,還有小組合作人員分配不盡合理,使學生在討論問題、交流學習時流于形式,有的學生還沒有發(fā)言,討論就完了,導致學生自主性學習發(fā)揮不平衡,更談不上同學之間互相學習、互相促進,來達到自主學習、合作學習的目的。

、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(yǎng)策略

課堂是知識傳遞的交接地,是智慧交流的演練場,是心靈交匯的宣講臺。它是學生成長的搖籃,更是教師實現(xiàn)人生理想的地方。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率,是每一個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,它是教學過程的最優(yōu)化,教育效果的最大化,是師生完美配合的結晶。細節(jié)成就完美,于細微處見功夫,是當下課堂教學真正走向有效、高效的法寶。李炳亭在《高效課堂22條》中:高效課堂是知識的超市、生命的狂歡。

1.興趣的培養(yǎng)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

孔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”由此可見,培養(yǎng)學生的學習興趣,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,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動力。

(1)借助創(chuàng)設問題情境

即創(chuàng)造意境、制造懸念等。這種問題的設計,一定要能激發(fā)學生的求知欲,但其內容必須符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。它最好是逆向思維的、發(fā)散思維的或者是立體思維的問題。這樣,它既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,又能激發(fā)學生的創(chuàng)新精神,促使學生由被動聽課變?yōu)橹鲃忧笏鳎瑢W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,教師則起主導作用。例如:第一堂地理課,我并不急于講新課,而是向學生展示一系列的教具——地球儀、三球儀、天氣預報符號等,學生立刻就睜大眼睛,發(fā)出疑問,我及時加以引導,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就被激發(fā)起來。

(2)借助多媒體手段

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: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,尤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優(yōu)化地理教學。多媒體它集文字、圖形圖像、音頻、視頻動畫于一體,動靜結合、圖文并茂,可使學生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集中;它創(chuàng)設了逼真的教學情境,渲染了活潑的教學氛圍,令學生耳目一新,極大地激發(fā)了學生的學習興趣;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形式呈現(xiàn)立體化,多方位化,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。在地理教學中,如果能恰當?shù)挠煤枚嗝襟w,無疑會對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。例如在學習城市地域結構內容時,我采用影像方式,讓學生觀看《天津  我可愛的家鄉(xiāng)》視頻,通過觀看視頻,我和我的學生被天津的巨大變化而感染,品味歌詞我們了解了天津改革開放30年來的輝煌成就,同學看的認真、聽得仔細,由這個視頻演繹的相關城市問題被學生一一提起,學生在體驗中進行了合理的知識建構,并能準確闡述原理,課堂氣氛活躍,學習熱情高漲。同時教師注重了與學生的情感交流,與學生產生共鳴,以平等的態(tài)度對待學生,最大限度地激發(fā)學生發(fā)表自己見解的欲望,努力創(chuàng)設和諧向上的心理環(huán)境。

(3)借助生活中的地理

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:生活即教育。地理環(huán)境對人們的衣、食、住、行等方面影響深遠,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“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”是《地理課程標準》制定“內容標準”時所遵循的重要指導思想。它強調的是讓學生感受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,通過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與技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,使他們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生活離不開地理,感受到地理的魅力,從而產生地理學習的需要。因此,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,地理教師就必須增加緊密聯(lián)系現(xiàn)實生活并符合學生生理、心理發(fā)展的內容,讓學生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,形成對自然的人文關懷,更好地適應生活、欣賞生活、規(guī)劃生活,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地理,在地理教學中體驗現(xiàn)實生活。在學習“幾種重要的天氣系統(tǒng)——冷鋒”時,我特意選擇冷鋒過境,天氣明顯有變化的那天講,并提供此前幾天的天氣預報資料,并預測未來幾天的天氣,學生伴隨著窗外雷雨交加,透過生活中的現(xiàn)象明白了道理,有利于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,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,讓學生體會學以致用的樂趣。

2.培養(yǎng)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

新課程標準提出:在地理教學中注重培養(yǎng)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;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、基本技能的能力;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、地理基本原理與規(guī)律的能力;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。四種能力的培養(yǎng)對于學生至關重要,因為它是學習的柺杖。

古人云:“授人以魚,只供一飯之需。教人以漁,則終生受用無窮。”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,教師應對學生多作學法指導。學生具備了會學的能力,才能產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。

(1)學會閱讀,提取信息

閱讀是學習的基礎,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要求閱讀課本知識,找出知識點,并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概括,做好讀書筆記。地理學科的特點決定閱讀不僅要閱讀文字,還必須突出圖像的閱讀、觀察與應用。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,包含了豐富的地理信息。在教學中給學生介紹每種圖學習技巧,看地圖時先看圖例、后看圖,先看面、再看點,學習時按照圖—文—圖的學習方法,在學習新的內容時鼓勵學生自己先看圖,再看文字,然后再把文字落實到圖上。通過努力,學生不僅提高讀圖能力,自主學習能力也會有較快的提高。

(2)學會比較、分析和綜合,歸納原理

閱讀后遇到問題就要思考,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分析與綜合、歸納的過程。同時,根據(jù)不同的地理內容,需要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:學習中國地理、世界地理等區(qū)域地理特征,鋒面類型等常常需要通過運用比較方法;掌握地理成因、規(guī)律、分布等常常需要進行分析和綜合。

(3)學會語言組織,描述地理事物等

學生能用簡潔的文字語言、圖形語言或其他表達方式描述地理地理概念、地理事物的特征,明確把握關鍵點。

(4)培養(yǎng)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

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礎,教師應從第一節(jié)課就對地理的學習提出明確的要求,學習的環(huán)節(jié)包括預習----自學----互動----展示----質疑----總結等,使學生學習有的放矢。教師設計教學時也要緊緊圍繞它,同時加強學習過程的檢查。

3.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保證

教學方式是直接影響學習方式形成、完善以及改變的重要因素,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。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自覺調整原有的教學方式,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索的殿堂,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,利用學案導學、案例教學等方式開發(fā)、整合資源,為學生學習搭建平臺提供實踐場、體驗場。

如我在每節(jié)課前設置五分鐘的演講,問題,演講話題要圍繞與地理有關的內容,演講者自行搜集資料,撰寫演講稿,學生可以就演講的話題提問題,請演講者或老師回答。演講從無學生主動報名到現(xiàn)在的踴躍參加,課堂預熱效果大增,主動參與的熱情高漲并一直延伸到整節(jié)課,由于話題要運用地理原理、地理概念等,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增強,小組合作探究時,人人爭著發(fā)表見解,課堂效率穩(wěn)步提升。目前話題已從當時的命題延展到生活中的地理,學生已不覺中將生活中的地理現(xiàn)象與地理課真正結合起來。良好的氛圍既為學生創(chuàng)造性的學習提供條件,又培養(yǎng)了學生積極向上、活潑開朗的個性。教師要善于發(fā)現(xiàn)學生的閃光點,適時的贊揚和鼓勵消除學生的顧慮,增強學生的信心,更激發(fā)學習的熱情。

總之,在地理課堂中,讓學生自始至終地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,有利于培養(yǎng)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,不僅能促進課堂教學的優(yōu)化,也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(fā)展。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,教師應成為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,多方創(chuàng)設自主學習的途徑,激發(fā)并適時地引導學生積極探索,使“要求學習”為一種主動的行為,讓自主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,一種必不可少的能力。